养生宝库
中医经典 我亲历的一次濒死体验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| 养生宝库 > 中医宝库 > 中医经典 我亲历的一次濒死体验

中医经典 我亲历的一次濒死体验

发布日期:2025-04-10 18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97
《韩非子》里有这么一句:“生,人之始也;死,人之终也。”生命是什么?生命是一种活动。人不能永生,百分之百会死亡。生是偶然,死是必然,那么濒死呢?1 一次濒死体验的追忆多数人的一生是从酸甜苦辣、悲喜成败、摸爬滚打中淬炼过来的,只是程度不一而已,我当然也不例外。而今,沧海桑田,斗转星移,许多往事早已如烟,唯有一次濒死体验却历历在目。33年前的初夏,南昌闷热的天气来得特别早,34℃以上的高温让人情绪中暑、坐卧难安。新换工作岗位不久的我成了一名专业与行政工作双肩挑的干部,感到担子沉重,使命艰巨。会诊、手术、开会、调研,忙得晕头转向、精疲力竭、肝区闷痛、不思饮食。不过三日,我真的病了。翻阅当年的日记,我是这么描述的:“1998年4月6日,手术台下来已是下午2点,浑身酸痛。人渐渐老了,体力不支,这也是客观规律。1998年4月15日,病了,果然病了。疲乏得很,饱胀、不思食已5天。总觉得自己能侥幸挺过去,以为是感冒,结果是肝炎,唉。1998年4月17日,今日住院。医生成了患者,也成了'病囚’。一直住在传染病房,度日如年,华佗也无可奈何。”随后日记中断,直至7月1日才又复写。突然搁笔,是因病情急转直下,院方下了病危、上了特护,家属也在绝望中悲痛交加。病情突然暴发后,虽然院方全力抢救,但疗效甚微,病况依旧江河日下,生命如落日。我陷入了没有欲望、没有恐惧的持续性深度昏迷之中。全身深黄、高热40℃以上、肝脾肿大、腹胀尿少,脆弱的生命在做垂死挣扎,我基本上成了活着的“死人”。时间不改初衷,冷酷无情地开始倒时计。我早已无知无觉,冥冥中思绪似乎脱离了肉体,飘浮起来,穿越了阴暗的隧道,前面一片红光。我看见了祖母和父亲,祖母给了我最爱吃的红薯干和炒花生,我欣喜若狂但伸不开手,好似被绳子缚着。我想求救,可叫不出声。父亲把食品抛洒开去,天空中顷刻间飘下朵朵雪花。祖母和父亲突然不见了,我又满足又遗憾,转身去追赶他们,飘向一个黑暗但不可怕的路口,似乎有什么东西挡住我,把我重新拽回残酷的现实中。我曾经历的与亲人相会的激动、喜悦、宁静的场景,全都消失得无踪无影。我患的急性原发性肝内毛细胆管弥漫性炎症依然还在继续着,只是多了一次回光返照后死而变生的插曲而已。时间、痛苦在煎烤着我。2 关于濒死体验的种种叙事每个人的出生和死亡都只有一次,公平合理。关于生,人们似乎早已明白透彻;关于死,则一直讳莫如深,谈之色变,对死亡历程充满着恐惧和不安。普罗大众认为人之将死必定痛苦残忍,濒死状态是一生最难受、残酷的瞬间。因而,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,其行必恭,自古认之。其实,根据已有的濒死体验调查资料分析可知,临死前的短暂时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,很多人是带着舒适、欣愉、平静和安详进入死亡角色离开人间的。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濒死体验是一次灵魂短暂离开躯体,飘浮到大自然后又返回身体的短程“旅游”,然后多数人会安详死去,极少数人死而复生,且留下了濒死体验而久久难忘。濒死体验即人受到严重疾患或外伤危及生命奄奄一息时,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特征,但是真实的而非幻想。他们脱离了受损的身体,进入了超越日常环境的存在,不再受到时空界限的影响。他们可能疼痛消失,不惧怕死亡,没有了物质欲望,飘飘然如腾云驾雾,轻松地穿梭在“时光隧道”里。多数体验是喜悦的、正面的,如民间相传的回光返照。残酷的现实则说明,回光一闪的背后就是生命的尽头。极少数幸运者的死里逃生,便有了濒死体验的诞生。克里斯托弗·科赫(Christof Koch)认为,在特定环境下的濒死体验光怪陆离、匆匆而过,有其共性,也因人而异。例如欧内斯特·海明威(Ernest Hemingway)年轻时因爆炸受了重伤,后来他致信给家中说:“伤后一度面对死亡,感到死非常容易,十分简单,就像灵魂离开了身体,飘到半空中,然后又返回躯体。一切依旧。”英国海军上将弗朗西斯·蒲福(Francis Beaufort)爵士于1791年在海上差一点被淹死时,不再感受到肢体疼痛,反而获得一种愉悦的感觉。“感官已经麻木,心智却十分活跃,思绪一条条涌出,似乎此生的全景尽在眼前伸展。”1990年,苏格兰医师亚历山大·斯迪(Alexander Stie)因伤寒而濒临死亡处于深度昏迷中时,“感到精神和肉体分离,死亡在周围徘徊,没有恐惧,一直漫游在昏暗的天空里,直到有什么东西打扰我躺着的肉体,又将我重新拽回。”关于濒死体验的历史资料中,例数较多、材料较丰富的是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后,天津市安定医院对死里逃生灾民实地调查的情况。据这次调研所得并结合国外资料,可以得出人类濒死状态是五花八门、各式各样的结论,总共可将其归纳为40类。有人觉得像生活回顾,有穿越隧道的感觉;有人觉得产生意识与肢体分离感、失重感、世界末日感,以及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,这些都像电影镜头一样,在眼前一闪而过。当回顾一生后觉得无怨无悔时,有人会欣然而平静地“远走高飞”;有人感觉意识从躯体中分离,悠然飘浮在天际,滋生一种舒适和满足感;也有人会遇见亲朋故旧,心中惊喜,感到死亡不可怕。因此,多数人视死如归,认为自己死得其所,还有少数幸运儿会被莫名其妙地被拽回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在雷蒙德·穆迪(Raymond Moody)的《死后的世界:生命不息》(Life After Life)里,对濒死体验则另有一番叙述:“在若干个案里,有人对我说,在他们的濒死体验中,似乎到过某种所谓的边界或界线。在各种说法里,这样的边界或界线被形容成大海、一团灰雾、一扇门、横亘田野的篱笆,或者是一条线。在众多说法中,或许有一个基本的观念或想法作为其基础。”濒死体验的特殊本质和时间、地点、病痛部位、疼痛程度及个体条件的不同,决定了濒死状态的不一,这是客观规律。事实上,旁观者只能听之任之。上述多类濒死状态的典型案例,无疑会对未来濒死体验的深入研究起到重要作用。3 濒死体验与大脑有成千上万的人经历过疼痛突然消失,旋即出现飘逸安宁、愉悦舒适且接近现实的临终幻象。这一短暂时刻,一般不会超过1个小时,然后烟消云散。此人则正走向死亡,或死里逃生。濒死状态是存在的,且与大脑密切相关。首先,它的产生有着特定的时空条件,如那些具有危重伤病的人,在奄奄一息、意识消失的状态下。可能还未到脑死亡阶段,但离脑死亡不远,因为它危及了大脑。其次,与死亡擦身而过的体验会在脑中留下恒久的印记,但目前科学家很难透彻地了解这一体验过程中的神经系统活动规律。有人认为,在濒死期间,有着认知功能增强与大脑功能受损同时发生的矛盾现象,使得濒死体验的记忆更生动、细节更丰富、现实更真实,因此能被人牢记。同时,这一神秘又极具有冲击力的经历会导致未来的生活发生改变。有人比喻濒死体验的发生,就像日常生活里突然断电、断水一样,当大脑动脉断流时,各个功能区逐渐停止作业,就像一个街区接着一个街区地断电断水。在这种危急情况下,思维可能会由于部分神经元的活动未被全部阻断而勉强继续运作,且会根据各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,继续讲述以往的故事,只是好景不长,多数危重症患者会最终离世。4 濒死体验的评估濒死体验一直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人群中,这一点是肯定的。它似乎不受年龄、性别的限制,也不受信仰的影响,且只产生于危重症患者死亡前期的短暂时刻里。它似梦,但不是梦。梦是什么?著名精神病学者和心理学家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说过:“一切梦的共同特性,第一就是睡眠”。诗人泰戈尔说过:“梦是一个要谈话的妻子,睡眠是一个默默忍受的丈夫。”这两句话说明梦是一种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现象。濒死体验却并非如此,两者不可同日而语。由于受环境和伦理问题的制约,我们对濒死体验的理解是肤浅的、局部的。对很多问题都是一知半解,例如是否以不同形式死亡的人在临终前都会有濒死体验?如何证明?在什么时间发生?受什么客观条件的影响?有无规律可循?是否从危重伤病起,到濒死状态,最终到死亡,是人类步入死亡的常规流程?等等。这些濒死体验的生理学机制,都还是空白,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研究,确实任重道远。当今人类对濒死体验的认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,既然濒死体验大部分是正面的、温暖的、平静的景象,那么尽管会走向死亡,将死的人也会减少恐惧,去接受残酷的现实。走得安静,别得坦然。正如海涅所说:“死亡是一个凉爽的夜晚。”来源:《叙事医学》2021年04期,作者刘泉开(南昌大学医院)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365站群VIP365站群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>> 价值挖掘 功能性子宫出血..

>> 资源整合 中医: 肥胖, 是水毒..

>> 宝库探秘 把逆气降下来,把津..

>> 养生宝藏 健康同行 乐享银龄..

>> 资源整合 30天快速变美|美女..

>> 秘籍探索 补气血有顺序,四步..

>> 资源整合 【裘沛然:胃脘痛方..

>> 中医经典 调理气机升降的十个..

>> 养生宝藏 各种肿瘤首选有效一..

>> 秘籍探索 健脾丸、归脾丸、人..